联系销售:0551-6559 6844
立即咨询

中国充电桩产业当前发展状况。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06

产业政策: 2020 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之一,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建设热情。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产业促进政策。2023 年以来,充电桩政策持续发挥催化作用。2023 年,继 4 月 28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充电桩工作置于首位提及之后,5 月 5 日国常会通过了加快充电桩建设的实施意见;5 月 17 日,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6 月 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支持方式,实施城市停车、充电“一张网”专项工程,为充电桩产业的发展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蓝图。2024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需求,全力支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就在刚刚过去的 9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丰富车网互动应用场景。该举措旨在通过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升充电效率,并借助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引导,降低消费者的充电成本。同时,充电桩运营商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能够进一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市场发展: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配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总体发展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步。中国充电行业迄今已有近 20 年的发展历程。早期,充电桩市场由国家主导。2015 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5 - 2020 年)》发布后,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开启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2016 年以后,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开始退出市场,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整体而言,行业仍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充电桩产业起步较早,相关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条运作方面已经相对成熟。2021 年 3 月,德国宣布将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供 55 亿欧元的资金,持续至 2024 年;2022 年 2 月,美国公布将在五年内拨款近 50 亿美元建造数千座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计划。而早在 2020 年初,充电桩产业就已被正式纳入新基建,行业由此迎来新一轮增长的黄金期。在顶层推动下,充电桩产业发展规模持续超出预期。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2 年国内充电桩新增 259.3 万台,增长率达 176.9%,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 65 万台,私人充电桩新增 194.2 万台。2023 年增速虽有所下调,但总体仍延续高景气态势。截至 2023 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提升至 859.6 万台,增长 65%,其中私人桩保有量 587 万台,公共桩保有量 272.6 万台。(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 2023 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 2041 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到 859.6 万台,车桩比约为 2.37:1。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 1024.4 万台,同比增长 54%。尽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车桩比有所下降,但按照 1:1 的车桩比建设需求来看,与理想状态仍存在差距。充电难、充电慢仍是当前行业的主要痛点,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展趋势: 结合近期的产业政策、技术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可以预测,未来充电桩将朝着直流、超充、“光储充”一体以及 V2G 方向发展,充电桩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由于结构和电路设计相对简易,生产流程简单,制造难度较低,成为绝大多数充电桩制造企业入场首选研发的产品类型。但也正因如此,导致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而随着用户对快速充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直流充电桩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我国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充电桩的占比从 2018 年末的 36.62%上升至 2023 年末的 44.13%,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超级充电桩:新能源乘用车的充电电压范围约为 250V 至 450V;新能源大巴车、公交车等中大型车辆的充电电压范围约为 450V 至 700V。未来,随着对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要求的提高,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电压范围有望升至 1000V。2020 年 6 月,国家电网联合中电联发布了《电动汽车 ChaoJi 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其中充电接口设计方案的最高电压达到 1500V,预示着未来充电桩高压化的发展方向。2023 年 9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了下一代传导充电国家标准,随后华为超充率先布局超充桩,特斯拉等多个车企也纷纷发布规划。深圳早在 2023 年 6 月便宣布进击“超充之城”,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建成 1000 个超充站。此后,广州、重庆、福建等地也先后提出建设“超充之城”。 “光储充”一体充电站:“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能够集成光伏充电、储能、放电及电池检测等多种功能。具备储能和并网功能的充电桩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缓解了充电桩用电对电网的冲击。在能耗方面,直接使用储能电池给动力电池充电,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全国多地已经开始陆续投放运营“光储充停”一体停车充电站。运营商特来电也已在全国 75 个城市投建运营了超过 300 座“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光储充”一体充电站的低碳经济特点使其将成为未来充电站发展的方向。 V2G 充电桩:9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将“扩大 V2G 项目规模,丰富车网互动应用场景”。电动汽车通过充电设备的联接,能实现车与电网的互动,发挥新能源车的能源属性。随着基于新型储能的电网主动支撑技术、电动汽车等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聚合互动调控技术等技术的成熟,将推动越来越多 V2G 充电站项目的落地。 产业格局: 在竞争格局方面,充电桩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主要市场份额被数家运营商占据。其中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和小桔充电位列市占率 TOP5,这五家企业的合计市占率达到 68.68%。前十名(CR10)和前十五名(CR15)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 86.20%和 94.06%,显示了充电桩市场在运营端的集中度相当高,竞争格局较为清晰。 在产业分布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和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编制的《2022 - 2023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我国充换电产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近 34.5 万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 4.4 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河南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 2.7 万余家以及 2.3 万余家。从行业主要龙头企业地区分布来看,则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江浙主要城市以及山东青岛。 华南地区:深圳(深圳充电网、汇充电、蔚蓝快充)、广州(南方电网、蔚景云、万城万充); 华东地区:上海(依威能源、上汽安悦)、杭州(小桔充电、万马爱充)、常州(星星充电)、南京(云快充)、青岛(特来电); 华北地区:北京(国家电网、中国普天)。 充电桩行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渗透将带来更多的私人充电桩增量需求,充电桩的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预计将继续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重要贡献。

8.jpg

特别声明:触角云科技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触角云智慧充电桩融合系统 加速您的场站落地

0551-6559 6844

联系我们:15056069927

销售联络:service@icojoo.com

合肥 |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中安创谷1期A2栋511-517

成都 | 成都市高新区蓝润置地广场T3栋3015室

上海 | 上海市闵行区三鲁公路2799号禾谷文创四达园A415

©2025 触角云科技

备案号:皖ICP备17001977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258号 服务协议 知识产权声明 隐私声明 下载充电桩解决方案 代理商
商务合作
回到顶部
电话咨询
0551-6559 6844
版本比较